第四百七十章 策论
- 最新推荐:
- 龙藏
- 佣兵我为王
- 阿姨,你也不想这事被孩子知道吧
- 泼刀行
- 直播算命太准,全网蹲守吃瓜
- 大国崛起:从军工开始
- 古玩之金瞳鉴宝
- 谁教你这么御兽的
- 只惦念你
- 影视快穿:我在影视剧中修功德
- 鸿蒙霸体诀
- 武帝之天龙八部
- 超品相师
- 贞观大闲人
- 中华第四帝国
- 战隋
- 三国之袁家我做主
- 灭世武修
- 时空走私
- 超级兵王
- 寒门枭士
- 抗日之浩然正气
翌日,为迎接一百零一名明经科考生的到来,荆州州部正堂大门再一次轰然开启。
正堂作为荆州朝会之所,平时处于封闭状态,只有每月初一、十五朝会,及发生重大事情,刘表召群臣会议时才会开启。
此次科考, 刘景已是两度开启正堂,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
一百零一名考生在两名前导小吏的引领下,依次进入正堂。
刘景现在的身份其实并无资格开科取士,他不是天子,甚至都不是荆州的主政官,如今的官职仅为安远将军, 领零陵太守,是以面对一众考生, 他没有安坐接受拜见, 而是起身下阶迎接。
刘景一副礼贤下士,求贤若渴的模样,但他可以不拘礼节,考生们可不敢没上没下,谨守尊卑之道,低眉垂首,齐齐拜道:“吾等拜见将军……”
刘景抬手止之,含笑道:“诸君不必多礼,快快请起……”
一众考生中,熟面孔不在少数,刘景一一颔首致意,而后道:“诸君连过两试,才学超群, 皆为国之英才。今天下丧乱,生灵涂炭,余不才,欲救国家于水火, 解万民于倒悬,不得以应权通变,开科取士,延揽俊杰,共襄兴复大业。今日策问,不考经义,惟以政论,望诸君勉之。”
“诺。”众考生对此丝毫不觉意外。时值乱世,刘景需要的是济世之才,而非经学博士。
刘景又说了些勉励之言,随后冲考生们点点头,转身回到上座。
这时主簿蒋琬上前,代刘景公布今日策问考题:“社稷何以衰败?何以兴复?”字数当在千字以上,时间则以日昳为限。
考生们闻言顿时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,社稷之兴衰,这个题目太大了,哪是区区千字所能阐明,非数千字长篇大论不可。
所幸眼下食时才堪堪过半,距离日昳足有三个半时辰,考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、作答。
有了前面两次经验, 众考生驾轻就熟的领取号码牌入坐,有的人才思敏捷,立即执笔点墨,埋首疾书,有的人谨慎持重,则皱眉凝思,久不动笔。
考试时间颇为漫长,刘景可没耐心在上面缄口枯坐几個时辰,约半个时辰后,他命主簿蒋琬代替自己监事考场,便转入别室便坐休息,期间亲自煮了一壶清茶,边饮边与诸葛亮、庞统、王粲等近臣闲话正堂中的考生们。
刘景细细体味着环绕于唇齿间,久久不散的茶香,笑着问几位心腹道:“你们认为,今日谁可力压群英,问对夺魁?”
诸葛亮率先道:“崔州平出身名族,才学广博,我过去在襄阳求学时,每与其讨论天下之事,常受启发,获益匪浅,以其才学见识,诸生中无出其右者。”
刘景闻言若有所思,诸葛亮对崔钧的评价居然这么高,他当然不会认为诸葛亮是在替好友吹嘘,崔钧必然有着过人的才能。
历史上诸葛亮四友中,徐庶、孟建、石韬仕魏,尽管最终官职不高,总归还有些许记载。而崔钧也不知是早早去世还是隐居了,竟然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。
王粲也提出一个人选:“崔州平固然是天下英才,南阳刘恭嗣也不差,足以和崔州平一争高下。可惜其兄刘望之亦楚国佳士,却以正言直谏被刘表冤杀。”
刘恭嗣即刘廙,其乃司马徽弟子,黄中通理,知名官学,王粲之前就曾向刘景推荐过他。
其兄刘望之有名于世,曾为荆州从事,与两位好友并以正直遭到佞人谗害,为刘表所诛。
刘景举兵北伐时,发布讨伐刘表檄文,就曾以刘望之为例,抨击刘表是非不分,残害忠良。
刘望之被害后,刘廙恐受株连,不敢留在官学,潜归乡里,直到刘景入主荆州,老师司马徽书信相招,他才重新回到襄阳。
庞统也认为崔钧、刘廙最有可能夺魁,他和二人相识已久,深知二人皆身怀大才,环顾沔南年青一代,着实找不出一个能够和二人比肩之辈,即便是名声仅次于他的习祯也要稍差一筹。当然,庞统没把自己算在内。
时间就在几人的闲谈中飞速流逝,转眼就到了日中时分,此时距离开考已过去近两个时辰,想来下笔快的差不多都写好了。
念及于此,刘景当即结束谈话,重新返回正堂,闲庭信步穿梭于一众考生间,查看考生们的策论,有的见地让他暗暗叫好,有的观点则让他大摇其头。
一路走,一路看,刘景行至崔钧的书案前,后者仍在伏案疾书,写好的文章则摆置于案边。
刘景定睛细看,不禁暗赞一声:“好字。”其八分书蚕头雁尾,一波三折,已然登堂入室,仅以书法而论,考生中当属第一。
崔钧有此书法功力却也正常,需知博陵崔氏以文学兴家,世为儒表,崔钧从祖崔瑗、从父崔寔均是有名的书法大家,崔钧近水楼台,书法自然高人一等。
再看其观点,他认为汉室之所以衰败至此,昏聩无能的君主当负首要责任,其言辞激烈地道:“后嗣之愚主,长于深宫之中,养于妇人之手,其信任亲爱者,尽佞谄容说之人;宠贵隆丰者,皆后妃姬妾之家……委任宦孽,禁锢忠良,荒废庶政,贩爵鬻官,使天下无不厌汉……”
虽未指名道姓,然而任谁都能看出,他说的是桓、灵二帝。
接着崔钧又对外戚、宦官发起了猛烈的抨击,称:“前朝因外戚失祚,本朝因阉宦倾颓。”
正是因为外戚、宦官长期把持朝政,祸乱朝纲,令贤达退守穷处,忠良摈于下位,远近失望,遂致奸雄蜂起,天下大乱……
在谈到如何复兴汉室时,崔钧认为“承百王之弊,值厄运之会”的今日,已然做不到纯法八世(三皇五帝),如今惟一能够挽救社稷的办法,便是用霸政。
刘景继续往下看,越看越觉熟悉,崔钧所提倡的“弃德教而用霸政”的言论,和他近来拜读的某书中观点颇有雷同之处。
刘表或许不是争霸天下的料,但于文学方面,却有功于世。且不说其所办官学,更胜许都太学,单说书籍一项,乱世以来,士民流离,典籍亡佚不知凡几,刘表安定荆州后,乃“遍求遗书,写还新者,留其故本,于是古典坟集,充满州闾。”
可以说,刘表藏书之丰富,若称第二,当世无人敢称第一。
当然了,现在都白白便宜了刘景。
刘景近日正好在读崔寔的著作《政论》,而崔钧乃崔寔从子,其所写文章参考了《政论》,所以才让刘景生出熟悉之感。
事实上崔钧并没有一味照抄《政论》言论,他的一些个人观点亦令刘景感到眼前一亮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崔钧有《政论》作参考,堪称高屋建瓴,这让他在面对一众竞争者时占尽优势。
崔钧才学本就冠绝诸生,又有崔寔这么一位文学家、政论家、思想家加持,第一舍他其谁?
…………
“铛!铛!挡!……”
午后,清亮的钲声响彻于空旷的大堂内,仅剩的几名考生面露惶急之色,在监考们的一再催促下,磨磨蹭蹭的上交了考卷。
相比于空旷的正堂,此时隔壁便坐内却是坐满了人。
每名考生少则数千言,多则上万言,上百名考生就是数十万言,刘景不可能一一详看,他让诸葛亮、王粲、庞统、蒋琬、韩暨、刘先等僚臣与宋忠、綦毋闿、司马徽等监考一同阅卷,遴选出优秀佳作,上呈刘景过目。
当最后几份考卷送过来,刘景大略扫了一眼,见并无出奇之处,轻咳一声,继而对室中众人道:“眼下考试已经结束,诸君以为此次对策,谁为第一?”
宋忠作为考试的主考官,当先开口道:“博陵崔州平文章精妙,政治得失,军国计略,无所不通,可谓博达,当为第一。”
王粲轻轻颔首道:“崔州平虽承前人之惠,亦有其独到见解,诸生无有过者,可为第一。”
诸葛亮心里很是为好友感到高兴,笑道:“崔州平乃冀州名士,此番参加考试,非其本意,以其才略,第一当之无愧。”
其余众人也都表示认同,崔钧夺魁,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了。
刘景当即顺应人心,点崔钧为第一,接着与众人商讨二三名。
既然第一名给了崔钧这个北人,为了平衡,第二名无论如何不能再给北人,必须给荆州人。
司马徽、王粲等人提名刘廙,宋忠、庞统等人则提名习祯,二人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,而诸葛亮与众人不同,提名杨仪。
杨仪名望,远不及刘廙、习祯二人,诸葛亮过去并不认识杨仪,对他知之甚少,然而杨仪一篇策论写得精彩绝伦,全文数千言,诸葛亮读罢拍案叫绝,直呼:“杨威公真王佐之才也!”
对于诸葛亮如此看重杨仪,刘景一点也不觉得意外,历史上诸葛亮就十分爱惜杨仪的才干,即便他和魏延势如水火,互不相容,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废。
刘景低头重新翻看杨仪的策论,不得不承认,尽管杨仪性情狷狭,品德有亏,但也确实才华过人。
正是因为有着令人称叹的才华,历史上杨仪奔关羽,则关羽看重之,见刘备,则刘备厚遇之,入相府,则诸葛亮视为股肱。
对于杨仪其人,刘景心中尚有疑虑,并不急于下决定,目光随之转向刘廙、习祯的考卷。
刘廙的文章同样十分精彩,只是多为儒家之见,频繁引经据典,动辄春秋之义,圣人之言。
刘景对刘廙的评价是,文章过于杨仪,而策略逊之。
刘景手指无意识的敲击书案,心里反复思量,如果选才,就选杨仪,如果选德,就选刘廙。
至于习祯,才不及杨仪,德不及刘廙,稍显平庸,与他称于襄汉的偌大名声不太匹配。
刘景思考良久,最终念及杨仪历史上居朝中,则与刘巴不睦,入军旅,则同魏延结仇,性格缺陷太大,若是让他居崔钧之下,荆楚之首,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?遂弃杨仪,以刘廙为第二。
第三名刘景没选习祯,而是点了河东裴徽。
河东裴氏世为著姓,裴徽之父裴茂建安初曾奉诏率领关中诸将讨伐逆贼李傕,因功封为列侯。
其兄长裴潜得到王粲举荐,已于数日前投身刘景麾下,任西曹令史之职,辅佐西曹掾韩暨,主持安远将军府内官吏署用事。
裴潜为人博学多才,不过由于少时放荡无度,不修细行,因此为其父所不礼。裴徽与之正相反,从小洁身守礼,甚有父风,所以很得其父裴茂的欢心。
裴徽年龄比兄长裴潜小数岁,才识却不逊多少,于诸生中秀出班行,被刘景定为第三名。
接下来刘景点石韬为第四,素有盛名的习祯仅为第五名。
刘景并非对习祯有偏见,但仅就策论而言,确实有些名不副实。若非担心舆论,怕引起非议,他的排名可能还要再低几名。
第六为益州广汉人尹默,巴蜀之地历来贵今文而不崇章句,尹默有感巴蜀学问不博,因此游学襄阳,求教于宋忠、司马徽。若只考较经义,他或能夺魁。
第七为荆南零陵人刘敏,其乃蒋琬外弟,两人弱冠俱知名,后刘敏北上襄阳求学,蒋琬则成为了刘景的心腹重臣。
襄阳人庞林、罗蒙分居第八、第九,庞林乃庞统胞弟,罗蒙亦出身襄阳大族,两人皆为沔南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。
刘景把杨仪排在第十,对此诸葛亮认为杨仪的排名过低,以其才略,足以进前五,乃至前三,再怎么样也不该仅列第十。
然而刘景态度十分坚决,诸葛亮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结果。
刘景亲自敲定前十名后,便不再多言,完全放手给下面,以宋忠等监考为主,诸葛亮、王粲等人为辅,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不出一个时辰就拟好了甲乙榜单。
年仅十六岁,备受刘景看重的少年才俊马良仅居四十七名,未能入甲等。
第四百七十章 策论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042s 2.314MB